返回網站

幕後教師室Teacher's Lounge Ep.81: 學習太多集數焦慮了嗎?教你用 Getting Things Done 來打造專屬播放清單 Use your playlist the smart way

· 幕後教師室Teacher's Lounge

歡迎加入通勤學英語VIP訂閱方案:https://open.firstory.me/join/15minstoday

還在為播客集數太多而感到焦慮嗎?每次打開播客 app 看到一堆未聽的 episode 就覺得壓力山大?這集 Teacher's Lounge,John 老師要帶你重新認識 David Allen 經典著作《Getting Things Done》的精髓,並教你如何應用在英語學習上,打造最適合自己的播放清單系統!

從經典管理書籍找到學習靈感

John 老師坦誠分享了自己與《Getting Things Done》的有趣經歷:「當時看了第一章就受不了了,然後就把它放下來了。為什麼?因為為了要讀這本書然後要 get things done,那就會覺得多一件事情,算了還是回到 getting things done 好了!」這個幽默的自嘲正點出了現代人的共同困擾:想要提升效率,卻被提升效率的方法給壓垮了。

但經過多年的沉澱,John 老師重新檢視這套系統,發現它的核心概念完全可以應用在英語學習上。特別是面對 15Mins 豐富的集數內容時,許多聽眾反映「集數好多都聽不完,覺得好累」,這正是需要系統化整理的時候。

重新定義學習目標:不是每集都要緊跟

首先要釐清一個重要觀念:15Mins 提供多集內容的目的,是讓大家有多元主題可以選擇,而不是要求每個人每集都要聽完。「有的人喜歡 financial 相關的,有的人喜歡 celebrity 相關的,我們就是盡量讓不同的人都可以有滿足。」阿鍵老師這樣解釋節目的設計理念。

問題不在於內容太多,而在於我們沒有建立有效的分類系統。就像每天收到雪花片片的 email 一樣,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就被資訊量給壓垮。

播放清單Playlist:你一直沒善用的神器

大部分人都知道播客平台有播放清單功能,但很少人真正善用它。不管是 Spotify、Apple Podcast、KKBOX 還是 First Story 的網頁版播放器,都提供了製作個人播放清單的功能。但多數人的使用方式就像按讚一樣,「我喜歡我就 save」,結果喜歡的東西太多,播放清單變得很雜很亂,久了就不會再回去整理。

關鍵在於一開始就要想好可能的分類方式,而不是事後再來整理。John 老師建議從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第一步「Clarify」開始:先搞清楚你想要什麼。

四大播放清單分類法

基於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系統思維,John 老師提出了四種基本的播放清單分類:

Casual Listening 輕鬆聆聽清單:適合通勤或其他零碎時間的輕鬆收聽,重點是增加英語接觸量,不需要高度專注。

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清單:需要專注進行的練習內容,包括跟讀、朗讀等需要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

My Favorite 我的最愛清單:依個人興趣分類,比如喜歡運動就把運動相關的全部收集起來,喜歡商業就建立商業主題清單。

Challenge Yourself 挑戰清單:特別難或不熟悉的內容,比如法律、政治、醫學等專業領域。John 老師建議這類內容不應該出現在日常的 casual 或 deliberate 練習中,而是單獨建立一個「我會回來處理」的清單。

阿鍵老師開玩笑說這個清單可能會被取名為「never come back 清單」,但 John 老師認為這正是系統化管理的好處:「開清單不用錢,堆積太多的時候我們就再開一個。」

避免過度分類的陷阱

雖然分類很重要,但 John 老師也提醒不要過度細分。比如有人想要建立「English Cafe only」的清單,雖然可以這麼做,但可能會變得太單調,而且分類太多會讓管理播放清單本身變成另一個工作負擔。

基礎的四大分類已經足夠應付大部分的學習需求。關鍵是要先釐清楚自己的目的性,播放清單自然就會浮現。

收集階段:簡單就是美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第二步是「Capture」收集。在 2000 年代,David Allen 提倡用 email folder 來做分類管理,但現在我們有了更智慧的工具。「大家都 smart folder 了,你就用 sorting 就好了,你就用 filter 就好了,你根本不用再拍了。」

對於播客學習來說,收集階段就是簡單的「儲存」動作。重點不是收集的技術,而是要知道收集到哪個分類。

組織階段:保持簡單有效

Getting Things Done 最讓人頭痛的部分就是「Organization」整理。John 老師坦承:「Nobody likes organizing」,就像去日本旅遊拍了兩千張照片,有 capture 也有 clarify,但沒有人想要做 organization,「因為兩千多張,真的太累了,快瘋掉了,光刪照片你就要刪整個晚上。」

因此他建議如果你不是整理女王 Marie Kondo 那種對整理很有熱情的人,就把 organization 停留在 folder level。「你的播放清單就是你的 organization,這樣子是最容易的。」操作方式很簡單:新的單集進來時直接分到需要的 folder,聽完了就把它抽掉。「放進去抽出來,放進去抽出來,那我就知道有多少的 episode 是我需要練習、想要練習的、跟我應該練習的。」

不同情境的靈活運用

播放清單的妙用不只在於分類,更在於針對不同情境的靈活組合。比如你是開車族,知道今天要開三個小時,就可以建立一個「長途駕駛清單」,把 English Cafe 等較長的內容放進去。「三個小時開完,你咖啡也聽了大半年了。」

出國前想要惡補英語,就可以建立「Travel 清單」,把過去已經練習過的內容重新組合,在旅途中無腦聆聽。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的清單組合方式。

斷捨離的學習智慧

整理播放清單時也可以借鑒日本收納女王的斷捨離概念。阿鍵老師提到:「碰到要整理的時候,一樣就是這個東西我需不需要,這個東西是不是我會再用到的。」

不要想著什麼都要收集,要考慮重要性。比如法律相關的內容,如果你確定再也不會用到,就可以「感謝它不用再聯絡」,不需要放進收藏清單。

反思與進步:感受學習成效

Getting Things Done 的最後一步是 Reflect 反思。David Allen 建議做 weekly review 或 monthly review,這個概念完全可以應用在學習上。

比如 casual listening 的目標就是增加時數,「比去年多,那我就贏了,這是我的 KPI。」如果是 deliberate practice,目標是把數字發音練好,「我就全部廣納這個數字的 episode,有講到數字的我都拿來練習。」

阿鍵老師建議可以建立「五月份完聽清單」、「六月份完聽清單」,聽完的內容就丟進去,這樣就能清楚看到每個月的學習成果。

從被動到主動:自主學習的轉變

使用播放清單系統最大的好處,是讓學習從被動變主動。「你慢慢就知道你學習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的,你是為了自己好、為了自己的需求去設定這個系統,而不是老師叫你練習這個,你就該做這個。」

這就像從傳統電視轉到 YouTube 的轉變:以前是電視台決定節目內容,現在是你自己決定要看什麼。15Mins 雖然每天提供內容,但透過播放清單,你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收聽節奏。

進階挑戰:許願與客製化

對於已經是老鳥的學習者,John 老師發出了挑戰:「如果你是老鳥的話,你覺得沒有挑戰,那歡迎把這個全部都把它變成挑戰的播放清單。」VIP 會員甚至可以直接許願,「我就是要 C2 的,我就要跟 Law 有關的,All legalese,沒關係,來嘛,來單挑嘛!」

把聽眾的挑戰變成製作團隊的挑戰,這樣的互動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個人化。

Getting Your Practices Done

最後,John 老師重新詮釋了 Getting Things Done 的概念:「用我們的方式來講,應該是 Getting Your Practices Done。Getting Your Listening Done,Getting Your Shadowing Done,你就把它這樣子去思考,你只要做了,都是你的養分。」

這不只是一套播放清單管理法,更是一種學習心態的轉變。從焦慮「聽不完所有集數」,到從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從被動跟隨,到主動規劃。當你有了清楚的系統,學習就不再是負擔,而是有條不紊的成長過程。

準備好打造屬於自己的播放清單系統了嗎?現在就打開你的播客 app,開始 Getting Your Practices Done 吧!

想要加入這個充滿學習熱忱的VIP社群嗎?

通勤學英語VIP訂閱方案:https://open.firstory.me/join/15min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