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通勤學英語VIP訂閱方案:https://open.firstory.me/join/15minstoday
幕後教師室:克服學習分心困擾!從腦霧到腦腐朽,找回專注力的實用策略
在最新一集的「幕後教師室」中,John老師與阿鍵老師回應了英雄會中VIP會員Sandy提出的學習困擾——重新拾起英語學習時容易分心的問題。從疫情期間的「腦霧」(Brain Fog)現象,到2024年牛津字典年度單字「腦腐朽」(Brain Rot),兩位老師深入分析了現代人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原因,並提供了實用的解決策略,幫助學習者找回專注力,重建有效的英語學習習慣。
學習分心的真實困擾:Sandy的故事
疫情期間的學習高峰
故事要從英雄會中VIP會員Sandy的分享說起。她坦誠地向兩位老師描述了自己的學習困境:「我可能這個離開英文太久了,然後現在要回歸的時候就有一點哇很分心這樣子。」
有趣的是,Sandy在疫情期間曾經有過非常積極的英語學習經驗。John老師解釋:「其實他在pandemic的時候發現說,就是經歷了pandemic他還有很多時間在手上,所以他就很認真的聽,很認真的投入這個沉浸在英語裡面。」
當時Sandy甚至把英語學習當作預防老年癡呆的方法:「有的人說你去學東西可以預防你這個老年痴呆,所以他就學英語來幫助他可以持續有在動腦。」
後疫情時代的學習困境
然而,當Sandy試圖重新拾起英語學習時,卻發現了令人困擾的問題。阿鍵老師描述了她的症狀:「他那天跟我們回饋的是說,最近他把English pickup回來,重新在聽我們單集的時候,他發現好像腦子放空的有點久,那有點退化,很多東西記不住,那很多東西聽過就分神,就去想別的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Sandy個人的問題,而是反映了後疫情時代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
Brain Fog vs Brain Rot:兩種不同的專注力問題
Brain Fog(腦霧):疫情的後遺症
John老師首先解釋了「腦霧」這個在COVID時期廣為人知的現象:「如果你是那些幸運的人沒有確診COVID,Good for you,你不知道什麼是brain fog。Unfortunately for the rest of us誰確診過COVID,也許已經兩次或三次了,你會遇到一些叫做brain fog的東西。」
腦霧的典型症狀包括:
- 專注力無法集中:「腦筋顯顯的,專注力很不太能集中」
- 思考能力遲緩:「要做運算或者是要做這些思考的工作的時候,其實感覺有點頓,感覺有點slow」
- 記憶力衰退:「記東西,就是即便不管你是什麼年紀,記東西好像都記不太得」
- 執行功能障礙:「好像想到要做什麼,結果等到你手一拿到那個東西,你就忘掉,我現在拿這個要幹嘛?」
Brain Rot(腦腐朽):現代生活的副產品
更令人警醒的是2024年牛津字典的年度單字——「Brain Rot」(腦腐朽)。John老師解釋這個現象的成因:「Because we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ikTok culture, social media culture and doom scrolling is a thing,就是大家就是無腦滑抖音、無腦滑IG,這樣子造成了大腦腐蝕。」
Brain Rot的核心特徵是:
- 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單一任務
- 思考能力退化:「你的集中力就不集中,然後你要腦筋要做運作的時候,要做運算,你要思考的時候,都拉不起勁」
- 即時滿足需求:習慣快速切換不同內容,無法忍受較慢的節奏
從兒童問題到全民現象
過去這種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兒童身上,常被診斷為ADD或ADHD。John老師觀察:「以前我們好像說這個狀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小孩子,因為they are too much information,所以他們就跳來跳去的,一直無法專心下來。」
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結果現在變成好像全民都這樣子了,連成人都這樣了。We are somewhat affected, for sure. I feel my personal attention span is getting shorter too.」
現代生活對專注力的挑戰
快節奏生活的影響
John老師深入分析了現代生活對注意力的影響:「Because we live in a very fast-paced world,我們現在的步調這麼快,然後我們吸收資訊又這麼簡單,久了以後你就會覺得每個人怎麼動作這麼慢啊,然後你就很容易這個就下一個、下一個這樣子。」
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培養了我們對即時反應的期待,當遇到需要較長時間專注的任務時,就容易感到不耐煩。
資訊過載的普遍性
阿鍵老師也指出了媒體環境的變化:「其實就連我們電視新聞好像也是,我們一個電視新聞頻道就有中間的主標題、右邊的跑馬燈、下面的底標。」
John老師回應:「哇真的各種訊息,現在我們又要面臨一個就是說,除了我們的attention span變短了以外,我們現在工作的壓力也很大,因為都更講究效率,AI世代來臨,我們更講究效率。」
複合性問題的識別
針對Sandy的情況,John老師做出了專業的分析:「So for this VIP member of ours, I'm sure it's a combination of both. So there's a little bit of brain rot and there's a little bit of brain fog,可能是腦霧跟我們最近的使用IG或者是Information Overload在手機上面或者是這種社群媒體上面的資訊的過度。」
這個觀察很重要:大多數現代人面臨的專注力問題往往是多重因素的結合,需要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實用的分心解決策略
策略一:能量管理與時間選擇
John老師提出了第一個核心策略:「我們會分心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件事情可能並不是這麼重要,另外一個可能是你的能量本來就不足,這個時間點不適合做這件事情,所以就容易分心。」
他進一步解釋:「會分心可能是一個sign,就是maybe this is not a good time。」
能量狀態的自我評估:
- 識別自己的高能量時段
- 避免在疲憊時進行需要高度專注的學習
- 將deliberate practice安排在精神最佳的時間
阿鍵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Most energetic for me? Midnight or afternoon. So you are the night owl。」
John老師建議:「是不是在最精神的時候,最有能量的時候,應該去做一些deliberate practice,那你就不會分心了。可是你在早上你最腦筋還沒打開的時候,你還在腦霧的時候,你要去做deliberate practice,是不是這件事就很難?」
策略二:Casual Learning vs Deliberate Practice
兩位老師強調了區分不同學習模式的重要性:
Casual Listening(隨意聆聽):
- 適合通勤時間或其他零碎時間
- 不需要高度專注,重點是持續接觸
- 目的是增加英語接觸量,建立語感
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練習):
- 需要在精神最佳時進行
- 包括朗讀、跟讀等需要主動參與的活動
- 目的是提升特定技能
John老師解釋:「通勤學英語是真的要在通勤時間做deliberate practice嗎?好像不太容易,好像不是非常方便。可是如果你每天通勤都有做casual listening,你一個禮拜的英語量絕對比你過去的所接觸的英語還多10倍到20倍。」
策略三:任務分解法
當面對較長的學習內容時,阿鍵老師提出了一個實用的問題:「如果我今天因為我們一篇跟讀可能有四到五個段落,那我假如只做完第一個段落,然後我覺得已經快不行了,我的精神集中力已經快不夠了,我可不可以就這樣?」
John老師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並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方法:
分段學習策略:
- Break down your task into smaller pieces:將學習內容分解成小塊
- 從一個段落開始:「我們有四個段落,你只要一次聽一個段落就夠了」
- 漸進式增加:「當你習慣了以後,當你覺得這樣子專注還不錯,兩三個禮拜以後,請你增加到多一個段落」
- 持續擴展:「再過一個月以後再加一個段落,這樣子你就會發現其實一樣的,就是慢慢習慣了以後,其實你整篇還是聽得懂」
他用健身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過程:「就像我們在健身房的感覺,一開始拿60公斤,然後65公斤、70公斤這樣上去。」
15分鐘學習法的科學依據
研究支持的學習模式
John老師分享了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我們就知道說六個禮拜,只要沉浸在英語裡面六個禮拜,相較於你的peers也就是你的同儕,你的英語會比他們更提升80個percent。這是6 weeks of 15 minute listening or 15 minutes of immersion in English,這是研究報告所指出的。」
這個研究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15分鐘學習法的有效性,也為容易分心的學習者提供了信心。
累積效應的威力
John老師進一步說明了持續學習的累積效應:「你可能一年累積下來,你可能英語沉浸在英語的時間,是你過去一輩子聽英語的量。」
這就像阿鍵老師提到的台語聽力:「這就變成有點像我們有的住在台北,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就算台語用不好,其實聽台語應該也沒問題。」
實用vs考試英語的差異
兩位老師也強調了他們提倡的英語學習與傳統考試英語的差異:
傳統考試英語:
- 重視reading跟writing
- 以應付考試為目標
- listening只要pass就好
生活化英語:
- 強調listening和speaking
- 包括news English, conversational English, business English, life English
- 更貼近實際使用需求
John老師解釋:「我們現在的listening是比較是更生活化的,也就是說news English, conversational English, business English, life English in general,所以我們有很多面的英文,而不是我們過去的所謂的GEPT, IELTS, TOEFL這種考試型的英文。」
靈活的學習建議
個人化的學習節奏
John老師強調了個人化學習的重要性:「Remember it's okay, you don't have to listen and practice every article if you don't have the time for, but just make sure you immerse yourself in either casual listening or deliberate practices 15 minutes a day and that is your starting point。」
漸進式時間管理:
- 起點:每天15分鐘
- 第一個月後:增加到20分鐘
- 第二個月後:增加到30分鐘
- 重點:不見得一天一定要一小時或一定要整篇
內容選擇的自由度
「You can choose the articles you like and break them down in smaller tasks,所以我們一篇裡面故意有分段落的原因是為什麼呢?就是讓大家可以去分別用不同的段落去做自己的練習啦。」
這種設計讓學習者可以:
- 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內容
- 根據當下的精神狀態調整學習量
- 避免因為完美主義而放棄學習
開放式學習支援
持續的問題解決
節目最後,兩位老師邀請聽眾持續分享學習困難:
阿鍵老師說:「針對分心,我覺得如果大家在分心上面用我們今天的方法去試過,有發現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可以再寫信告訴我們。」
John老師補充:「因為我們幕後教師室其實就是一個要開放給大家,讓大家知道說其實幕後教師室我們也開放收信留言,有什麼英文學習上的問題,或者是你最近在朗讀跟讀的時候卡到什麼東西,或者是英語學習的旅程你需要有人拉你一把,或者是你掉隊了,都歡迎來信留言,然後我們就在幕後教師室這邊幫你應援哦。」
結語:從分心到專注的轉變
Sandy的故事反映了許多現代學習者面臨的共同挑戰: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如何重新找回專注力,建立有效的學習習慣。
兩位老師提供的解決方案不是要求學習者硬撐或強迫自己,而是:
- 理解分心的原因:區分Brain Fog和Brain Rot,認識現代生活對注意力的影響
- 調整學習策略:根據個人能量狀態選擇合適的學習模式
- 靈活運用時間:區分Casual Learning和Deliberate Practice
- 分解學習任務:從小塊開始,漸進式增加學習量
- 保持學習彈性:不追求完美,重視持續性
最重要的是,記住John老師的提醒:「It's okay」。學習是一個過程,分心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持續前進。
想要克服學習分心的困擾嗎?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節奏嗎?立即收聽15Mins podcast的「幕後教師室」,加入這個充滿支持與理解的學習社群!
想要加入這個充滿學習熱忱的VIP社群嗎?
通勤學英語VIP訂閱方案:https://open.firstory.me/join/15minstoday